弘治皇帝即位后,力挽危局,推行了一套明智的政治措施。任賢使能,抑制官宦,整頓吏治,大量起用正直賢能之士。同時,更定律制,復議鹽法,革廢一應弊政,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繁榮經濟。弘治朝政治清明,朝野稱頌,是明代歷史上少有的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和平時期,人稱弘治中興。但弘治一朝瓷器傳世并不多見,根據現有的材料對傳世的弘冶瓷器作了一次粗略的統計,在國內,除了北京故宮博物館、臺灣省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大博物館擁有較多數量的弘治瓷器外,其余僅見零星收藏;在日本、美國等一些收藏中國瓷器較多的國家,對弘治瓷器的收藏也是微乎其微。
弘治皇帝勤于務政,倡導節約,與民休息的政策,使得景德鎮瓷器燒造情況,一是燒造數量劇減;另一則是品種不豐富;下面是弘治朝宮廷中一些日常記載,反映了官方對當時御器廠瓷器燒造的動態和反應。弘治三年十一月"甲寅,內閣大學士劉吉等言:……近來工役繁興與軍民困苦,如沙河橋自成化十四年被水沖壞……又如江西磁器,內府所收計亦足用,今又無故差內官燒造、未免擾人……乞將沙河橋南海子做工軍士盡放回營休息,燒造磁器內官停止不差……。上曰:災變疊見,朕深憂懼,思圖消復惟在恤民,今卿言天寒軍士久勞,工役及燒造內官騷擾地方,誠宜停止,江西燒造磁器,內官不必差。這段史料詳細說明弘治弘治三年仃差內官燒造瓷器是大臣上諭,向朝廷陳述原委,孝宗才決定停止不差的。其原因十分清楚,這些內官太監,在地方上無惡不作,大臣對此甚為不滿,所謂“擾人”僅僅是一種婉轉的措辭:而所述“內府所收計亦足用”之語正說明內宮瓷器的貯存數已是十分巨大,不必再燒。顯然,這些瓷器絕大多數是成化時期燒造的,因為孝宗執政三年,兩度裁減、停遣燒造內官,景德鎮御器廠的制作不會有什么大的進度,即使沒有停燒,其數量也有限。因此,可以說,弘治早期幾乎沒有多少瓷器生產。
弘治黃釉的釉色特別嬌嫩,如雞油色,故又有“雞油黃”之稱,因制作工藝是用澆釉法,又稱“澆黃”弘治嬌黃釉后世都以其為楷模,鑒定時需把握的重要特征是:弘治以后,正德朝繼承弘治傳統,但黃色偏重,給人以老成持重之感。嘉靖朝黃釉從淺淡到深黃均有,釉面似有不平之感。萬歷黃釉器多為碗類,黃色深沉,玻璃質感較強,已無嬌黃之感。
弘治瓷器胎質潔白、細密、干澀;胎體秀美而輕薄,迎光透視呈牙黃色或肉紅色;釉色早期白中閃灰,后期釉色閃青,釉質雖依舊肥腴,但不如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