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彩是廣州地區釉上彩瓷藝術的簡稱,亦稱“廣東彩”、“廣州織金彩瓷”。指廣州燒制的織金彩瓷及其采用的低溫釉上彩裝飾技法,在各種白瓷器皿上彩繪而燒制而成的漢族傳統工藝品。廣彩以構圖緊密、色彩濃艷、金碧輝煌為特色,猶如萬縷金絲織白玉,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廣彩”始于清代康熙晚期,在三彩、五彩、斗彩、粉彩、琺瑯彩各種彩瓷藝術的影響下脫穎而出,盛于乾隆、嘉慶,流傳至今。“廣彩”瓷藝的發展主要得益于廣東作為對外貿易港口所具有的條件,廣彩遠銷西歐,得到各國皇家、貴族等上層人士的賞識,成為必備的裝飾與日常用瓷。產品常見于西歐皇家宮殿與博物館,造型、紋飾多以西方所需的定式制作,具有濃重的西方文化藝術色彩。但裝飾內容極富華夏特色,喜飾花卉錦簇、山水、寫實庭院景色,乃至清裝人物等。現按時代、紋飾特征、制作程序、與粉彩等的區別對廣彩加以介紹。
1.外銷促成的創燒階段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外國商船隨之增多,外國人重華瓷,在廣州汀貨或來樣加工,因而促進了廣彩瓷器的生產和發展。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早期,是廣彩的初創階段。師傅、顏料、素瓷都來自景德鎮,依景德鎮彩瓷紋樣或來樣加工,廣彩的特色不太明顯,國內流傳下來的實物很少,即使見到了也不以為是廣彩。雍正廣彩山水人物紋盤為該時期的精品之—。
2.特色初具的形成階段
約在乾隆、嘉慶時期,廣彩瓷已形成自己的風格,并得到社會上的承認,“廣窯仿洋瓷燒者,甚絢彩華麗”的基本特征已有記載,采用西洋紅、鶴春色、茄色、粉綠等,使廣彩瓷像換新裝一樣,多姿多彩。在畫面上除參考傳統繪畫外,仿造西洋畫法或按來樣加工已逐漸成為廣彩特有的制作風格。
3.絢彩華麗的成熟階段
清道光至光緒時期,廣彩達到了成熟階段,它既吸收了傳統工藝,亦吸收歐美的藝術精華,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其特點是絢彩華麗、金碧輝煌、構圖豐滿、繁而不亂。顏料從初期的幾種增加到十幾種,花式設計從零碎、分散、獨立的紋樣組合,逐漸完整起來,如“織金人物羽毛”、“散花花雀”等構圖的批量或整套生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