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大潮奔涌,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外貿經濟作為我們GDP的三架馬車之一為我國經濟做出了突出貢獻。但近年以來,外貿形勢不明朗,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進出口同比增長2.3%,低于年初設定7.5%的目標,也是連續第三年未能完成外貿預期目標。
反觀為中國外貿經濟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外貿企業,多以OEM模式活在朝不保夕的邊緣,對中國外貿的創新增長造成了發展阻力。造成外貿企業發展瓶頸有宏觀的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也有企業自身的問題。其中包含:
成本要素提升——削弱價格競爭優勢
目前我國紡織行業用工成本平均比東南亞國家高出1-3倍,用棉成本多30%以上。據了解,孟加拉國勞動力成本是0.22美元/小時,柬埔寨是0.33美元/小時,越南是0.38美元/小時,而我國是1.08美元/小時。
據《越南日報》報道,經過10至15年左右的時間,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有望成為新的“世界工廠”,而這主要得益于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及其在世界地圖中重要的戰略位置,為此,越南已經成為“世界工廠”開始準備。而中國的低成本外貿優勢已經不足以構成中國制造的強勁競爭優勢。
人民幣增值——增加外貿經營壓力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5月15日表示,我國4月出口下滑,主因在于外需疲弱、人民幣被動升值和大宗商品低迷。當前外貿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他表示既有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外部需求低迷的原因,也受國內要素成本不斷上升等因素影響。不僅如此,包括日元 、歐元、盧布等全球非美元主要貨幣普遍貶值,而人民幣基本保持穩定,這就客觀上削弱了我國出口商品的競爭優勢 ,加大了企業的收匯風險,增加了外貿企業的經營壓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