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銅幣,學名清代機制銅圓,造始于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止于1911年(宣統三年),又名清代機制銅圓的大清銅幣,是光緒到宣統年間主要在市場上流通的錢幣類型。
清代機制銅圓的鑄造由廣東伊始,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兩廣總督德壽與前總督李鴻章奏準仿香港銅仙鑄造機制銅圓。機制銅圓較之方孔銅錢鑄造精良,市商樂用,流通順暢。次年,清政府即諭令沿江沿海各省準許仿鑄。大清銅幣鑄鑄造流通時間盡管只有十余年,但其鼎盛時期全國共有十七省二十局開機鑄造銅圓,且無一不鑄造當十銅圓,而二文、五文、二十文銅圓則僅有部分省局鑄造。
大清銅幣是大清錢幣久負盛名的一種,被譽為中國近代機制幣中的十大名譽品之一。大清銅幣之所以名氣大是由于他的歷史性和珍稀性決定的,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學術價值,一直以來都是大收藏家夢寐以求的。
近幾年“大清銅幣”一度成為收藏界追捧的寵兒,媒體上炒得沸沸揚揚,動輒上百萬的天價。據了解,香餑餑的“大清銅幣”收藏價值極高,但是“大清銅幣”存世量極為稀少,一般古玩市場上的多為偽造品。如今“大清銅幣”價格一路狂飆,導致偽造情況越演越烈。
大清銅幣鄂字版是古錢幣中備受藏家關注的部分,在我國發行流通前后不過半個世紀,它在我國貨幣的歷史長河中,僅是十分短暫的一瞬間,但中國銅元見證了中國從封建社會演化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歷史過程,是中國近代貨幣史和錢幣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非常高的歷史收藏價值。
大清銅幣的成交記錄:
戶部大清銅幣當十文 :302.40萬
“大清銅幣”(湖北省造)款錢幣:120萬
宣統年造大清銅幣二分 :115.00萬
大清銅幣(戶部 鄂 丙午 當制錢:180萬
大清銅幣(戶部 丙午 當制錢十文):160萬
1909年宣統年造己酉大清銅幣中心“汴”五文一枚:120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