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大彬,明萬歷至清順治年間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時朋的兒子。他對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設(shè)計與銘刻,都極有研究,確立了至今仍為紫砂業(yè)沿襲的用泥片和鑲接那種憑空成型的高難度技術(shù)體系,生于明代萬歷年間,歿于清代順治初年。時大彬制壺技藝全面,在泥料配制、成形技法、器形設(shè)計以及屬款書法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時大彬紫砂壺基本特征:
(一)紫砂是一種雙重氣孔結(jié)構(gòu)的多孔性材質(zhì)氣孔微細,密度高。用紫砂壺沏茶,不失原味。(二)紫砂壺透氣性能好正在加載紫砂壺使用其泡茶不易變味,暑天越宿不餿。久置不用,也不會有宿雜氣,只要用時先滿貯沸水,立刻傾出,再浸入冷水中沖洗,元氣即可恢復(fù),泡茶仍得原味。(三)紫砂壺能吸收茶汁壺內(nèi)壁不刷,沏茶而絕無異味。紫砂壺經(jīng)久使用,壺壁積聚“茶銹”,以致空壺注入沸水,也會茶香氤氳,這與紫砂壺胎質(zhì)具有一定的氣孔率有關(guān),是紫砂壺獨具的品質(zhì)。(四)紫砂壺冷熱急變性能好寒冬臘月,壺內(nèi)注入沸水,*對不會因溫度突變而脹裂。同時砂質(zhì)傳熱緩慢,泡茶后握持不會炙手。而且還可以置于文火上烹燒加溫,不會因受火而裂。(五)紫砂使用越久壺身色澤越發(fā)光亮照人,氣韻溫雅。紫砂壺長久使用,器身會因撫摸擦拭,變得越發(fā)光潤可愛,所以聞龍在《茶箋》中說:“摩掌寶愛,不啻掌珠。
目前時大彬紫砂壺有四件較為著名:
一、1968年,江蘇省江都縣丁溝公社曹氏墓出土一件紫砂六方壺,通體高11厘米、口徑5.7厘米,壺腹、流勻為六棱形,柄出五棱,口、蓋、鈕圓形,砂質(zhì)呈深紫色,底足流與柄的對應(yīng)線上有陰刻楷字“大彬”。同時出土的有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地券磚一方。
二、1984年,江蘇省無錫縣某露鄉(xiāng)華涵莪墓出土一件紫砂三足圓壺,通高11.3厘米,口徑8.4厘米,壺身圓形,下承三乳頭形矮足,蓋面淺浮雕四出如意云頭紋,蓋鈕如珠,中部留有出氣小孔。壺體呈淺褐色,閃爍有淺黃色顆粒,精光風(fēng)蘊。柄與足空隙處橫刻陰文“大彬”二字楷書款。同時出土的有崇禎二年(1629年)墓志。
三、1987年,福建省漳浦縣盧維禎墓出土一件紫砂鼎足蓋圓壺,通高11厘米、口徑7.5厘米;壺蓋的造型奇特,凸起的圓形蓋上出三戟足,試將壺蓋翻過來平放又是一個下承三足的淺盤。壺體豐滿,口底,淺圈足,曲流,圓柄。胎體呈磚紅色,布滿白色砂點。底足內(nèi)單行豎刻陰文楷書款“時大彬制”四字,字體結(jié)構(gòu)勻稱,遒勁有力,字口深峻,功力深湛。同時出土的還有萬歷四十年(1612年)墓志。
四、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紫砂胎雕漆四方壺,通高13厘米、口徑7.8厘米;腹、流、柄均為四方形,口及蓋作圓形,方足四角承條形過底矮足。朱紅色漆層約三毫米之厚,四面開光,內(nèi)剔刻人物、山水 |
 |
|